2016年6月6日 星期一

會考成績公佈之後



    上禮拜五會考成績公

佈,看了看班上的成

績,有人掉了1、2個A

,有人少了1、2個少了

C,班上沒有5A也沒有

5C,難免替那些掉了A

的同學惋惜,他們都是很認真為

了自己的目標努力,也欣慰那些中後段的學生有把我的叮嚀聽進去,不要考C。




     這幾天我一直思考,我該如何看待班上學生的會考表現?

     根據心測中心公佈會考結果如下圖:

   對照班上的考試結果,在國文、社會、自然這三科「待加強」比例低於全體考生,

尤其是國文與社會分別只有2個和1個C,但是國文、英文、數學、自然這四科達

「精熟」的比例也低於全體考生。

    全班26人中有三位資源生(分別是輕度智障、學障、亞斯)全班所有科目加起來

總共是12A和29C,還有數不清的B,目前穩定可以上公立學校的比例大約是50%。



    成績公佈之後,在班上發完成績單,我對班上的學生說:



    「雖然很現實,也很殘酷,但這就是你們會考的結果,接下來不是討論哪一科
        考得多差,而是接受現在的結果,原本設定高中的同學可以思考,是要繼續
        往高中邁進,還是選擇前段的高職,選擇高職的同學要思考,依照你的分數
        你想念的科系,可以上哪個學校?」



       接下來幾天,遇到學生,我就會問他志願選填的方向,簡單討論科系、學校

,順便聊聊為什麼做這樣的選擇,一連串討論下來,沉澱自己的思緒後,我一直

問我自己,什麼才是審視班上學生三年來學習成果的視角。


    從我求學的經歷,我沒唸過好班,國、高中階段幾乎沒有補習,我爸跟很多

父母一樣,學校的成績單就是我的學習成果,小時候太混會被處罰,國中之後

考爛了最多就是被「提醒」個幾句,所以我的中學時期可以說是處於自己讀

自己High的狀態,沒有人訂目標告訴我應該考哪個名次,就連國三準備聯考,

我也是按照自己想讀的進度去讀,那時資訊很不流通,我只知道我想當老師,

所以我必須念師範體系大學,要考大學必須念高中,沒有人要求我要考第一

志願,也不太知道自己可以考上什麼學校,最終在有點小失常的狀態下只考

出第二志願的分數,或許是這樣,教書以來我從來不懂榜單的意義。


     上屆導師班學生在高中畢業後,跟我說了段讓我心驚的話,他是位認真的

學生,數理不是很拿手,但是仍然努力學習,他說國三時壓力很大,感覺不

是為自己讀書,是為了學校的榜單讀書,每次考試好像都傳達出「某科再怎

樣加強就可以上第一志願」,上了社區高中之後他選擇文組,念得優遊自在,

他說高中的他才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我自己不算是全才的學生,但是我對於擅長、不擅長的科目都保持幾乎相同

的熱情,讀書對我來說是一種自我追求的過程,不是因為被誰「逼」,連帶影

響我的帶班風格,我班上的學生可以因為做錯事被處罰,但是絕對不會因為成

績不好被處罰。



     回到會考成績,如果學生沒有花大量時間去反覆練習,每科都考得差不多,

但是多出很多時間可以多看點課外讀物,多做點自己想做的事,多去體驗讀書

以外的生活,對於學生未來的發展會不會更健康?


     這屆導師班讓我反思,該如何欣賞學生,所以我們班有人參加籃球隊,有人

沒事就抱著小說看,有人下課就抱著電吉他彈,有人寫我都看不下去的言情小

說,有人沒事就沈浸在畫畫的小天地裡,如果這些學生都能考出相對他能力

「還可以」的成績,為什麼要犧牲這些喜好去換分數?只為了提昇錄取學校

1~2個序位?我們用著20年前的觀念,要學生用這樣的能力去面對10年後的世界,

我們是否太殘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